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形容种田的乐趣?
- 2、鹅黄山下稻梁肥下一句?
- 3、鄂湖山下稻梁肥的全诗,帮帮忙?
- 4、不见儿时偷梨郎的诗?
- 5、王驾的田园诗名句?
形容种田的乐趣?
1、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——陶渊明·魏晋《归园田居·其三》
译: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,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。
2、相命肆农耕,日入从所憩。——陶渊明·魏晋《桃花源诗》
译:相唤共同致农耕,天黑还家自休息。
3、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栅鸡栖半掩扉。——王驾·唐代《社日》
译:鹅湖山下稻梁肥硕,丰收在望。牲畜圈里猪肥鸡壮,门扇半开。
4、莫笑农家腊酒浑,丰年留客足鸡豚。——陆游·宋代《游山西村》
译: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,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。
我想回乡下种田播种种子之后看到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很有乐趣。
种田真是太有意思了,从春天的播种到秋天的收获,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丰收的果实。
鹅黄山下稻梁肥下一句?
《社日》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栅鸡栖半掩扉。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
鄂湖山下稻梁肥的全诗,帮帮忙?
这是晚唐诗人王驾写的《社日》,全诗如下: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栅鸡栖半掩扉。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[作者介绍]王驾,生卒年不详。字大用,自号守素先生。唐昭宗(李晔)大顺元年(公元890年)进士及第,官至礼部员外郎。《全唐诗》存其诗六首。有文集六卷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[注释](1)社日:古代祭祀土地神的节日。春秋各一次,称为春社和秋社。(2)豚栅:猪栏。鸡栖:鸡窝。扉:门。(3)桑柘:桑树和柘[音“啧”]树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[译文]鹅湖山下,庄稼长势喜人,家家户户猪满圈,鸡成群。天色已晚,桑树柘树的影子越来越长,春社的欢宴才渐渐散去,喝得醉醺醺的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高高兴兴地回家。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[赏析]古时的春秋季节有两次例行的祭祀土神的日子,分别叫作春社和秋社。古代劳动人民不但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、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,同时也借这样的节日开展对他们来说十分难得的娱乐活动。在社日到来时,民众集会竞技,进行各种类型的作社表演,并集体欢宴,非常热闹。宋代诗人杨万里《观社》有生动描写:“作社朝祠有足观,山农祈福更迎年。忽然箫鼓来何处?走煞儿童最可怜!虎头豹面时自顾,野讴市舞各争妍。王侯将相饶尊贵,不博渠侬一晌癫!”王驾这首《社日》写法却完全不同,它没有一字正面写作社的情景,却也写出了这个节日的欢乐,而且远比杨万里的那首诗脍炙人口。 诗一开始不写“社日”的题面,却从村居风光写起。鹅湖山,在今江西铅山县境内,这地名本身十分诱人。湖的得名使人想到鹅鸭成群,鱼虾满塘,一派山明水秀的南方农村风光。春社时属仲春,“稻粱肥”,是指田里庄稼长得很好,丰收在望。村外风光是这样迷人,那么村内呢?到处是一片富庶的景象,猪满圈,鸡栖埘,联系第一句描写,真可以说是五谷丰登、六畜兴旺。所以一、二句虽只字未提作社的事,先就写出了节日的喜庆气氛。这两句也没有写到村居的人,“半掩扉”三字告诉读者,村民都不在家,门儿都半掩着。“半掩”而不上锁,可见民风淳厚,丰年富足。古人常用“夜不闭户”表示环境的太平安宁,“半掩扉”这个细节描写是很有表现力的。同时,它又暗示出村民家家都参加社日去了,巧妙地将诗意向后联过渡。 后两句写“社日”正题。值得注意的是诗人没有就作社表演热闹场面着笔,却写社散后的景象。“桑柘影斜”,夕阳西下,树影在地越来越长,说明天色向晚。同时,村里植有“桑柘”,可见养蚕也搞得不错。遣词用语体现出诗人的艺术匠心。春社散后,人声渐稀,到处都可以看到一种情景,即一些为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,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。“家家”是夸张说法,说明这种情形之普遍。不正写社日的热闹与欢乐场面,却选取高潮之后渐归宁静的这样一个尾声来表现它,是颇为别致的。它的暗示性很强,读者通过这个尾声,会自然联想到作社、观社的全过程。“醉人”这个细节可以使人联想到村民观社的兴高采烈,正因为心里高兴,才不觉贪杯,而这种高兴又是与丰收的喜悦分不开的。 此诗不写正面写侧面,通过富有典型意义和形象暗示作用的生活细节写社日景象,笔墨极省,反映的内容却极为丰富。这种含蓄的表现手法,与绝句短小体裁极为适应,使人读后不觉其短,回味深长。当然,在封建社会,农民的生活一般不可能象此诗所写的那样好,诗人显然把田家生活作了“桃花源”式的美化。但也应看到,在自然灾害减少、农业丰收的情况下,农民过节时显得快活,也是很自然的。
不见儿时偷梨郎的诗?
《清平乐·检校山园书所见》
连云松竹,万事从今足。拄杖东家分社肉,白酒床头初熟。
西风梨枣山园,儿童偷把长竿。莫遣旁人惊去,老夫静处闲看。
开篇两句统领全文:云雾缭绕,笼罩在郁郁葱葱的松竹之上,从今天开始,与世无争,我也该知足了。老辛毫不掩饰被贬官后的喜悦与无奈,一个“足”字有满满的闲适感,像退休小老头的快乐生活。同时它又体现了辛弃疾满满的无奈,沦落至此,也只能随遇而安。

接下来,辛弃疾开始对“万事足”做出具体补充。首先是“拄杖东家分社肉”,还真别说,老辛这小生活有滋有味,拄着拐杖到富贵人家去就分到了社肉;其次是“白酒床头初熟”,有肉必须得有酒,辛弃疾刚把肉领回家,一壶煮酒也刚好温热。
接下来便是大快朵颐,这种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田园生活,简直令人神往。酒足饭饱后,辛弃疾又碰上了来偷水果的顽童,一把长竿随便捣弄,树上梨枣簌簌而下。满心欢悦的他顿时来了兴致:“莫遣旁人惊去”。
可想而知,前来偷吃的顽童定是四处张望、小心胆怯,而辛弃疾却不让旁人惊扰,他藏起来暗中观察,为的是“闲看”。

辛弃疾看的是什么?他看的不仅是童趣,更是一份人生富足的闲静心。将偷盗视为乐趣,将顽皮视为闲适,倘若他内心暴躁不安,那么他眼中也不会饱含情趣,他笔下之文字也不会如此轻快愉悦。
这不仅使人回想起杜甫的一首诗:“堂前扑枣任西邻,无食无儿一妇人。不为困穷宁有此?只缘恐惧转须亲。”邻居老妇人偷他的枣吃,杜甫不仅不生气,反而劝家人让老妇人偷。这是因为杜甫心中饱含对百姓的爱,所以他才会纵容。
所以说,辛弃疾心中拥有豁达与坦然,才会将偷盗行为视作乐趣,这才是人生至佳境界。有些人只在表面豁达,而内心却斤斤计较,到头来反而更容易生怒。被贬而不怨恨,被偷而不恼怒,心中放下,才是真正的放下,辛弃疾做到了。
清平乐·检校山园,书所见
辛弃疾
连云松竹,万事从今足。拄杖东家分社肉,白酒床头初熟。
西风梨枣山园,儿童偷把长竿。莫遣旁人惊去,老夫静处闲看。
南宋淳熙八年,辛弃疾在改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不久之后,便遭到弹劾,免掉了职务,作者因此不得不在上饶灵山之侧的带湖旁边过着隐退的生活,在这期间,辛弃疾创作了很多赞美田园风光、湖山美景的诗词,这首词无疑便是其中之一。此词写“山园”,应该就是他所居住的带湖宅邸。
先从景物开始,这里松竹高大茂盛,简直可以接连天空白云。好了,景物交代这一句就够了,松是这样的松,竹是这样的竹,其余的,留给你自己去想象,足够了。然后说生活在在这样的地方,还有什么要求?万事从今足,这不就是老子常说的“知足者富、知足不辱”吗?正所谓“祸莫大于不知足”就是这个道理!这个基调一定,其他的便好写了。
干什么?分社肉。怎么分?拄着拐杖到邻居家分。作者这时候不过五十岁不到,为什么非得拄着拐杖?怕是想说的老成些。分完了肉做什么?当然是喝酒!有酒有肉才痛快!李太白曾有诗句道:“白酒初熟山中归,黄鸡啄麦秋正肥。”辛弃疾这里正是引用了酒仙太白的韵味!分了社肉,好酒又刚刚酿成,那岂不是要一醉方休吗?当然!还记诗人王驾在《社日》诗中:“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栅鸡栖半掩扉。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”是何等的惬意!何等自在!
下阙开始写人,写谁?天真烂漫的儿童!一句“西风梨枣山园”,便将季节点名,山庄内梨树、枣树上是累累的硕果,大丰收!这时候,一群馋嘴的儿童,拿着长竿来了。好像是电影的镜头。词人的眼睛便是镜头:一群儿童,正在偷果子,东张西望,生怕被主人发觉,随之做着拔腿就跑的准备!而词人的反映却是和常人不同,这是有趣的景象啊!你们不要打扰这几个孩子,我在这边偷偷的看,喜欢!这种“闲”心,让人羡慕!
陆游曾经说过这样的句子:“身闲诗简淡”。你看稼轩的这首小词,不正是合了陆游的意蕴嘛!而且你看,一篇下来,全是生活琐事,却写的那样津津有味,简洁明了!让人回味无穷!
王驾的田园诗名句?
唐
张演
《社日村居(一作王驾诗)》
鹅湖山下稻粱肥,豚阱鸡栖对掩扉。
桑柘影斜春社散,家家扶得醉人归。
本文采摘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duoduobaike.comhttps://lvyou.duoduobaike.com/a7cb117963f575f865894.html